+九域天地旗下专业品牌设计机构 | CHINA9Y.COM [导航地图]
九域品牌设计网-西安设计公司、西安标志设计、西安产品画册设计、西安宣传海报设计、宣传册设计、企业VIS设计、广告设计、西安广告公司、产品包装设计,网站建设公司。
西安平面设计公司
九域首页 业务中心 案例展示 设计动态 设计资源 联系方式
  首页 > 综合艺术 > 民间艺术 >  
九域品牌设计部
平面艺术交流 / ART
平面设计创意 / DESIGN
平面行业研究 / RESEARCH
平面文化创新 / INNOVATE
宣传画册/企业内刊 / BROCHURE
企业标识/企业视觉形象 / VIS
招贴/宣传海报 / POSTER
宣传页/单张广告 / HANDBILL
折页/传单 / LEAFLET
平面设计服务
在线业务沟通
 
·华县皮影·

        

   华县皮影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,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。起源于汉代、兴盛于唐宋、明清为鼎盛时期。原为宫廷戏,唐以后流传于民间,十三世纪右传入西方,至今仍在中国保留着它的原始风貌,甚称“国宝”、“中华一绝”。皮影俗称“灯影子”,在灯光的照射下,以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,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,有“电影之父”之美称。
   华县皮影为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,其唱腔以细腻悠扬的“碗碗腔”为主,演技精甚,唱腔委婉,在中国傀儡戏剧中独树一帜。目前经常演出的皮影班社有5家,著名皮影演出艺人40余名,潘京乐等老艺人曾赴德、日、法、新、台湾、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。
   华县皮影演出带动了皮影雕刻业的发展,皮影制作,以上等都是牛皮为原料经刮、磨、刻、染、缀等24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,造型精巧别致,刻工细腻形象,线条分明流畅,着色考究艳丽,既能充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,又不失民间艺术的古朴淳厚,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。现在,从事皮影雕刻艺术的艺人300多人,汪天喜、薛宏权等雕刻大师的作品已投入国内、国际市场,销售至美国、日本、德国、法国等国家。

华县,古时称为华州,因州境内的华山而得名。
华县,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东部,面积1127平方公里,辖14个乡镇,人口36万。东临华阴,西接渭南,南依莽莽秦岭,北濒滔滔渭河,距古城西安90公里,境内陇海铁路,310国道,西潼高速公路横贯而过,为关中与中原交通的重要通道,自古就有“通化门前第一州”之称。现代化的通讯、交通极为便利。
华县历史悠久,是黄河流域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。县境内数十处“老官台文化”、“仰韶文化”、“龙山文化”和“殷商文化”古遗址,彰显着我们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,创造历史,创造文明的轨迹。周宣王二十二年(公元前806年)周宣王封庶弟姬友为桓公,在此建立了郑国。春秋时,秦武公十一年(公元前687年),秦国在此设置郑县,为本县设县之始。北魏孝昌二年(公元526年)在郑县设东雍州。西魏废帝三年(公元554年)改东雍州为华州,此后直至民国二年(公元1913年)废除州府,改华州为华县,沿袭至今。在长达1360年的历史岁月中,华县一直是华州州治的所在地,自周迄唐均为京畿重地,向为文明的礼仪之邦。历代以来,贤哲代有人出,涌现了以唐代著名军事家、政治家郭子仪,清末民初教育思想家杨松杆,现代著名学者杨钟键,革命先驱潘自力、高克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物,历为“人文鼎盛之区”。境内地貌复杂,山、川、塬、滩交错,资源丰厚,富庶丰饶。素有“百二胜地,天府之国”的称谓。古时华州,伴随着长年的军事活动,使这里成为各地能工巧匠交流技艺的场所,制革、竹编,铁器制造等手工业,手工艺十分发达。同时,军事活动也带来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,多种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交汇、共生,形成了华州地区多元的、开放的文化和艺术氛围。
华县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,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,多彩多姿的民间手工艺和淳朴的民俗传统,为皮影艺术的发生、发展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丰富的传统风俗,如春祈秋报,逢年过节,社日庙会,消灾纳福,得子贺岁,婚丧嫁娶等活动则是皮影戏赖以生存的土壤。

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,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,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聪颖的智慧,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。远古时代,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,面对日、月、星辰,雷电风雨,疾病灾害等自然现象的无知,迷惘和无奈,出于热爱生命,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,于是就产生了图腾崇拜和神灵崇拜,并相信神灵可以主宰命运、主宰一切。于是“巫师”、“方士”、“术士”、“道士”等应运而生,他们被誉为神的使者和化身,普遍受到人们的尊崇。
中国皮影戏演变于中国古代秦、汉、魏、晋、南北朝时期方士、道士的“弄影术”。在当时,“弄影术”属于方士、道士掌握的秘密。长期以来,他们只在帝王面前表演,利用梦、影、幻觉,使其想象与观察巧妙结合,使帝王们相信生命可以无限继续,相信不死,结果使之相信了灵魂的存在,使“弄影术”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。此处所说的“弄影术”,后来即成为皮影戏的前身。
在华县民间皮影艺人中,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诗:“汉妃抱子宫前耍,巧剪桐叶照窗纱。文帝治国安天下,制乐传入百姓家”。


《汉书·外戚传》记载:“李夫人少而蚤卒,……上思念李夫人不已,方士齐少翁言能致其神,乃夜张灯烛,设帷帐,陈酒肉,而令上居他帐,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……。”以上所言李夫人之事在《搜神记》、《论衡·自然篇》、《汉书·郊祀志》等典籍中多有记载。
《事物纪原》卷九曰:“故老相承,言影戏之原,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,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,上念李夫人不已,乃使致之。少翁夜为方帷,张灯烛,帝坐他帐,自帐中望之,仿佛夫人像也,盖不得就视之。由是世间有影戏,历代无所见”。


由此可见,在汉代,由“弄影术”衍生演变而出现的影戏(还不能称皮影),只是一种简单的光影游戏,服务对象只限于帝王宫廷,一般平民百姓无缘得见。其影人制作和表演形式和真正的影戏还有很大差距,但其毕竟是中国皮影的发萌孕育时期。
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,唐开元、天宝以后,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促进了影戏的发展。据有关史料记载:中唐时期,科白类戏空前发展,歌舞类戏编制进步,历史戏具体形成,傀儡戏等杂技并作,民间更盛……傀儡戏(包括影戏--皮影戏)皆摹仿“弄影术”而作,并衍生为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。其共同的一点就是配以说、唱、音乐,形成了民间新型的综合艺术。
据《中国影戏史略及现状》记载:“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,自秦汉至隋唐当皆以其最盛”。《影戏--故都百戏考(之四)》云:“按此戏当然始于陕西,因西安建都数百年,玄宗又极爱提倡美术,各种技艺,由陕西兴起者甚多,则影戏始于此,亦在意中”。又云:“汴京之影戏即由长安流传而来,言颇近理,因二地不但距离不为甚远,交通尽有频繁可能,更以其为帝都所在,凡百技莫不趋之,都城既由西安而汴京,影戏当随之而去……”。传曰:“贵妃啖荔枝,伶奏碗碗以增味,击碗拨弦者,皆自华州”。《中国影戏》著述:“中国影戏从陕西发源,首先沿黄河流域传播。……靖康元年(公元1126年)金兵攻破开封,靖康二年四月,金人俘钦徽二帝和后妃、皇子、皇女以及宗室贵戚等三千多人北去,其中包括‘弄影戏’等倡优技艺150余家,影戏随金兵北传”。其时,宋王朝变迁,高宗南下偏安,影戏随难民南渡,拓出黄河流域,首先入临安(杭州),继而播植于湘、鄂、粤、皖、浙、赣等南方各地。据考证:川北皮影,四川人称“陕灯影”、“川北渭南影子”,流传至今。古之渭南,泛指骊山到潼关渭河以南一带的广大地区,时为华州所辖之地也。《燕京岁时记》载曰:“陕西皮影戏历史悠久,关中则是中国影戏的发源地。近代陕西皮影戏流派极多,粗略言之,东路有碗碗腔皮影,南路有道情皮影,西路有弦板腔皮影,北路有阿宫腔皮影。四路皮影,尤以碗碗腔中的老腔皮影最为古朴,据民间传说自明代以来即在关中的二华(华阴、华县)潼关地区流行。”《华县志》记述:“ 在清末时……有演出班社二三十家。民国时期皮影仍盛行不衰,极盛时有班社48家。”
中国的皮影戏于13世纪初,随蒙古军队传到中亚细亚,14世纪传入波斯,明成化年间(公元1465年-1488年)传入埃及,明万历年间(公元1573年-1620年)传入土耳其。众多的史籍和资料证实:世界影戏源于中国--中国影戏源于陕西--陕西影戏源于华州。在世界上享有“电影的前驱”和电影“开山之祖”的美誉。

团队介绍 | 教学服务 | 广告投放 | 友情链接 | 关于本站 | 联系我们 | 版权声明 | 网站地图 | 文化传播 | 加入收藏 | 在线咨询
+ 九域天地旗下:品牌策划品牌命名包装设计数字设计 西安设计公司联系方式  
+ 版权所有:九域品牌设计机构 COPYRIGHTCHINA9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